革命老區灘羊產業正青春


在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與陝西省榆林市定邊縣交界的三五九旅打鹽舊址,距離鹽場不遠處有100多孔窯洞。鹽池縣革命烈士紀念園園長張雨瀟介紹,1941年至1943年,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九旅四支隊曾居住在這裡辛勤打鹽,滿足陝甘寧邊區軍民需求,還用鹽為邊區換回急需的各類物資。
鹽池地處陝甘寧蒙4省(區)交界地帶,因有20多處大小不一的鹽湖而得名。鹽池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歷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3個歷史時期,是寧夏唯一堅持到全國解放的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中的“寧”主要就在鹽池縣,是邊區的西北門戶和經濟中心。
張雨瀟介紹,1941年至1943年,陝甘寧邊區處在日寇和國民黨的雙重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之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戰進入最艱苦困難的時期。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九旅四支隊2000余人響應黨中央和毛澤東關於抗日根據地軍民“發展經濟,保障供給”“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號召,到位於三邊地區的鹽池、定邊赤足上陣打鹽自救、開荒種地、辦合作社、挖甘草、發展畜牧業和紡織業。
“據不完全統計,1938年至1943年,陝甘寧邊區軍民從鹽池馱出了12.5億公斤食鹽。”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處副處長夏太彪介紹,這些食鹽不僅滿足了軍民的食鹽需要,還通過各種渠道運往外地,換回糧食、布匹、鋼鐵、藥品、器械等物資,對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活躍邊區經濟貿易、支援抗日戰爭發揮了重大作用。
夏太彪介紹,鹽池縣草原遼闊,適宜放牧,畜牧業在鹽池經濟中佔有很大比重,特別是羊隻生產尤為重要。抗日戰爭時期,鹽池縣培養獸醫、建立畜病診療所、舉辦羊隻生產合作社、廢除草場稅,嚴禁宰母羊、母羔等,促進畜牧業的發展。1936年鹽池解放時有羊4.8萬隻,1945年發展到15.7萬隻﹔牛原有1100多頭,后發展到4100多頭﹔駱駝原有80峰,后發展到1100多峰。“畜牧業的發展,既增加了農牧民的收入,又解決了軍民對肉食、皮毛的需要,同時支援了邊區各地和前方指戰員。”
現在,鹽池縣的經濟發展中,傳統的灘羊養殖業早已更新升級,持續以羊聞名、以羊生財。在90后青年孔令東的灘羊養殖場,成群的灘羊在草場上悠閑地或立或臥。2021年,他投身灘羊養殖行業創業。2023年,他找到畜牧業研究者和鹽池當地的養殖戶請教,更新原來用玉米和草制成的飼料,使用的復合飼料配方包括玉米粒、甘草秧、黃芪等,還添加具有清熱解毒潤肺作用的中藥材,解決了灘羊咳嗽的問題。他向記者介紹,寧夏實行封山禁牧后,灘羊從散養改為圈養,更新飼料旨在還原生態養殖環境下的灘羊肉質風味。
在鹽池縣,過去很多生鮮灘羊肉銷售商沿用的包裝方式是用塑料袋配裝一隻紙箱,“這對消費者來說,難以切割、清洗、儲存”。對此,孔令東對生鮮肉進行精分割處理,加工成小袋包裝,以避免消費者反復解凍可能造成的肉質腐壞問題,還符合消費者不同的烹飪用量習慣。這兩年,他針對不同餐飲場景,推出的生鮮灘羊定制禮盒、灘羊燒烤食材、火鍋涮羊肉、中餐灘羊食材銷量穩定。孔令東也從剛入行時被人們叫“賣羊肉的”,到現在被客戶稱為“羊老板”。
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鹽池縣加快草畜一體化發展,灘羊養殖戶約8400戶,灘羊飼養量330萬隻、出欄量195萬隻﹔建成灘羊肉冷鏈集配集散中心,在全國一二線城市布設10余個冷鏈運輸前置倉,物流成本較此前降低30%。目前,鹽池縣共有125家標准化生態灘羊牧場、326個規模養殖園區。灘羊肉、灘羊制品已成為鹽池縣域名片。(記者 焦敏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